相传药王孙思邈自幼体弱多病,他深受穷人没钱治病的痛苦,立志学医,大量搜集民间验方,广征博引,博闻强记,经过数十年的苦学钻研与临床实践,终于编写了一部医书,起名《千金要方》,为后世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医学巨著。与此同时,他不辞劳苦,遍访名川大山,深山老林,采集天下药物,加工炮制,为百姓治病除患,曾踏遍了秦岭山脉的山山水水。

有一年酷暑伏天,孙思邈来到小陇山林区的石门山,这时他疲倦极了,便钻进一个石洞歇息乘凉,而他的前面不远处,则有个小水潭,他只见有两条大黑乌梢蛇,在水中嬉游了一阵之后,钻进了水底。刹那间,原本清澈的潭水立马变成了墨青色。这时,走来一位樵夫,见潭水清冽,便蹲下身子,大口地喝起水来。他边喝边赞叹道:“好清凉的水啊!”可是,过了不久,他已双手捂着肚子,大喊大叫道:“疼死我了!疼死我了!”孙思邈听后,明白是中了蛇毒,便赶忙跑上前去,准备找些草药为其救治。可是就在此时,樵夫却边捂着肚子,边拦他道:“谢谢客官,不妨事的。”说着,从身上摸出一只大蒜一样的东西,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。他边吃边说道:“这东西就能解蛇毒。”然而孙思邈尚未看清是何种药物时,他已经吞进了腹中。而且果然不一会儿,樵夫已止住了疼痛,唱着山歌大摇大摆地走了。
孙思邈看在眼里,百思不得其解,弄不清这樵夫到底吃的是什么东西,竟然解毒这么快。他长叹道:“我孙思邈一生采药治病,人称神医,今日竟弄不明白这一樵夫的解毒之法,真是徒有虚名,惭愧呀!”他一气之下,便将采到的各种草药,全抛向了石门山下,之后拂袖而去。
为了更能提高自己的医学能力,孙思邈长期隐居五台山(今药王山)进行采药、制药,既研究药学,又研究养生之要,为了解中草药的特性,他走遍了秦岭主脊,南北山麓,在柞水境内采药、制药为百姓诊治长达13年,炮制好的药材通过秦楚古道成批运送到唐朝首都长安。
唐太宗、唐高宗数次征召他到京城做官,都辞谢不就,志在山林,一心向道,终其一生。他将道教养生理论与医学相结合,认为人若长寿,就须讲究饮食起居,抑情养性,加以导引行气,食补药补,才能终其天年。他广搜民间验方、秘方,总结唐代以前的医学理论和医疗实践,加以分类记载,以补早期巨著《千金要方》之不足,故名翼方《千金翼方》,在医学和药物不方面做出极大贡献。
由于孙思邈在朝野的影响和他为皇室诊病的功绩,唐贞观年间,孙思邈被朝廷昭惠王戏封“药王”,后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,以示对孙思邈的崇敬和对时政安稳的见证。
为此,人们为了不忘他的功绩,就把他当年歇息过的那个石洞叫药王洞,那眼潭水叫药王井,长期隐居的五台山叫药王山。
